靖边县教育事业发展调查
快速、均衡、优质、健康、规范——教育事业迈上“快车道”
1、学前教育: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
在靖边县,有这样一个幼儿园,它是一个二层的粉色小楼,活动场地全由塑料草皮铺就,院子里的一面墙壁是用软垫做成的卡通攀爬墙,院子中央放置着多组大型玩具,还有玩沙子的沙池、玩水的嬉水池、养小动物的笼子,甚至还有10个小小的蔬菜“大棚”……看到这些,很多人会以为这是哪个大城市的幼儿园,但这所幼儿园是一所位于靖边县东坑镇、已经成立了近20年之久的乡镇中心幼儿园。“东坑幼儿园于1996年成立,2009年进行了搬迁扩建,现在幼儿园的硬件条件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幼儿园差,这一切得益于政府的重视和投入。”该幼儿园园长告诉记者。
除了硬件条件之外,东坑幼儿园的教学思路也很令人称道。
在幼儿园教学楼内,只见一名家长正指着楼梯过道墙上的画给孩子讲着什么。凑近一看,原来楼梯过道墙上张贴着十二节气的图片,这些图片都被贴在用沙柳编织的垫子上。“沙柳可是靖边防风固沙的‘功臣’,我们的老师和家长用它编成垫子,是想让小朋友了解自己的家乡。”李园长笑着说。
在东坑幼儿园里,像这样具有家乡意义的展示墙还有很多:有的贴满靖边著名景点,有的贴满靖边特产,还有的贴满靖边特色小吃,家长们都说幼儿园是孩子们的又一个“家”。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并不代表要教会他们多少知识,而是要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会热爱家乡,学会团结和关爱,能够拥有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这种素养与能力能够让一个人受益终生。”李园长说,这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办学理念,而且还要继续坚持下去。
而像这样设施完备、教学思路清晰的乡镇幼儿园,在靖边县共有15所。
近年来,靖边县全面实施了学前三年免费政策,全县在园幼儿免收保教费,由县财政按类别给予幼儿园补助公用经费,不允许幼儿园再收保教费,实现了学前三年免费教育;全面推进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现已建成县办幼儿园10所、乡镇公办幼儿园15所,改造或增设村级幼儿园近80所,初步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县、乡(镇)、村学前教育体系,全县学前教育实现快速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超过90%,基本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开创了“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2、教师交流轮岗:让农村学生享受均衡教育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更加均衡且相对优质的教育是教育之根本。靖边第一小学是该县建成时间最早的小学,同时也拥有最强的师资力量。2014年秋季开学,该校最优秀的老师之一、曾获得过省市县三级教学能手的语文老师高婷,被交流至建成时间较晚、师资较为薄弱的靖边第八小学任教。与她同行的,还有校内其他12名大多有县级以上教坛新秀、教坛能手等称号傍身的教师。
这些教师的加入,对提高靖边八小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大有裨益。而与他们互换岗位,被交流至一小的年轻老师们,也会因为有了高水平团队的带动而迅速成长起来。类似这样的交流活动,在靖边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靖边县按照地理相近和强校引领原则,将城区5所优质小学与10所薄弱小学组建成了5个“办学联合体”,将先进的学校文化、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方法、教育资源、优秀教师等引进薄弱学校。在交流轮岗期间,交流教师可以享受到“晋升专业技术职称优先、入选骨干队伍体系优先、干部选拔任用优先、工作调动优先”的特殊待遇。
同时,靖边县出台的《教师交流轮岗指导意见》还明确了从今年起,凡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在学校连续任教满6年以上的教师,必须在城区内、乡镇内、城乡之间进行有序交流,以促进教师队伍由城镇向农村、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的合理流动。通过教师交流,可以有效实现各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步提高,让城乡学生能够接受差距较小的均衡教育。
3、让孩子在家人身边接受教育:科学合理布局学校网络
靖边县在发展农村教育上,也有不同路径,那就是有选择性地保留部分农村学校,城乡兼顾。那么,靖边县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呢?
高斌是靖边县东坑镇东胜村的孩子。9岁时,他被父母送到东坑镇中心小学,在经过了一个学年的寄宿生活后,他彻底厌倦了远离家人的寄宿生活,于是又回到村里的小学上学。“虽然人少些,老师讲课也好像没有之前有意思,但我能住在家里,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了,这让我觉得很高兴。”在高斌眼里,回到村办小学更好。像高斌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能有机会在家人身边上学接受教育,得益于靖边县不惜投入更多精力和更大财力,在城乡教育均衡、公平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
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是一级政府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为了更好地履行这一责任,靖边县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靖边县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与建设规划(2014—2016年)》,加大了中小学校新建和改扩建力度,初步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学校布局网络。同时,该县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全县小学无辍学,初中辍学率严格控制在2%以内。该县还按照《靖边县中小学特困学生资助办法》,完善了贫困学生救助体系,对家庭贫困的中小学生每人每学年补助生活费,实现了困难家庭学生救助全覆盖,基本解决了特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此外,靖边县各中小学还深化了“大家访”活动,密切家校联系,形成了教育合力;继续推行“帮困助学一对一”主题实践活动,各学校每位教师均能做到一对一帮助一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种种得力的措施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中考五科平均成绩在全市“坐二望一”。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下,高考是检验教育发展水平的试金石。2015年,靖边县高考文、理两科一、二本上线人数和体育、艺术本科上线人数共计978人。其中,应届生一本上线率达到了16.4%,上线人数与上线率均实现了大幅增长;二本以上上线率达29.4%,二本以上上线人数和上线率稳步提升,其中,靖边中学高考升学率在全市省级标准化高中学校中位列第一位。
民办教育在靖边县教育体系、特别是学前教育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进一步规范对幼儿园的招生、收费、日常管理、审批、变更、办园等行为,靖边县积极引导、扶持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管理措施。同时,对存在问题的民办教育机构限期进行整改,对整改不力,存在重大问题的民办教育机构强制停止办园。并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在人力、财力等方面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全县形成了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4、课堂教学改革:最大限度激发学生主动性
靖边教育质量的突飞猛进,离不开该县于2012年起在全市率先开展、并坚持至今的课堂教学改革。那么,课改后的高中课堂是什么样子的?它又给学生带来了哪些变化?
在靖边中学的教室门口,经常会听到教室里传出阵阵热烈的讨论声。该校语文老师、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苗莉老师表示,课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变之前“老师教给学生”为学生自己思考、讨论为什么是这样?从而让课堂变成学堂,在一定程度上将老师主导者的角色转变为参与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在靖边县教育部门精心指导下,高中课改从靖边中学开始逐步向全县所有高中学校延伸。该县围绕“特色办学与多样化发展”的思路,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变革课堂教学思维和行为,把学生推到学习的前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凸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打造高效课堂,高中教育质量显著提升。靖边县高中课改的优质成果,不仅仅是体现在高考成绩上。过去三年间,靖边县中学生还有90多人次在国家、省市级各类比赛获奖。
5、成人职业教育: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
“没想到我这么大年龄,又回到学校好好上了一次学。更没想到的是,一次培训使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靖边县杨桥畔镇36岁的农民王致忠激动地说。
王致忠家世代以务农为生,因为家中土地少,收入有限。再加上两个孩子一天天长大,花销越来越多,日子过得也越来越紧。无奈之下王致忠选择了进城务工。“家里的地老婆一个人就可以照料,我只是在农忙时回去帮帮忙。其他时间都在县城打零工。”王致忠说,因为没有手艺,自己只能是干一些力气活,收入不是很稳定。加上在县城的各项开支,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多少钱。去年,在老乡的推荐下,王致忠在县农技部门开办的乡镇技校进行学习培训后,进入了靖边县中小企业创业园内一家小杂粮加工企业打工,从事对种植户技术指导、对农作物成熟被收购时的分级定等相关工作。“中小企业创业园就建在杨桥畔镇,这样一来,离家更近了,照顾家里更方便,每个月也能有近3000元的稳定收入,工作比以前也更轻松。”王致忠满足地说。
王致忠的故事只是靖边县大力推动成人职业教育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靖边县先后投资1000万元建设了职教中心专业综合实训楼项目,实施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等12个项目,改善了职中办学条件;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与17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累计培养职业技术学生4000多人,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达95%;设立了继续教育专项经费,办好电大辅导站和教师进修学校等网络学历教育,加快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形成了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发展格局;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建成乡镇农技校17所、农技种植养殖示范基地25个,近年来完成“雨露计划”和“人人技能工程”培训逾20万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城乡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生多、学位少、班额大、师资缺——冷静看现实:靖边教育承受着巨大压力
在2015年初召开的榆林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靖边县教育局副局长兼靖边中学校长郝学利提出,2015年秋季开学时,靖边县城内各中小学,特别是小学将会在新生接纳方面承受巨大压力。而事实证明,这并非危言耸听。
今年9月初的开学季,靖边县城区多所小学险些被蜂拥而至的家长和学生挤爆,学位难求成了这些学校最大的问题和家长最不满的地方。等到入学报名结束后,郝学利做了一个调查,发现上述这些学校一年级每班招收的学生数量均在65人以上,部分学校的部分班级人数甚至超过了80人。与此相对应的,按照教师与学生的理想比例,靖边县教师缺口达到845人。这对正常教学活动造成了较大影响,也对该县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形成了制约。
靖边县教育事业为何问题重重,是靖边县对教育事业发展不够重视吗?显然不是。“记得上世纪末,我离开靖边外出求学时,县城只有靖边一小和二小两所小学,现在,单是小学,城区就有15所。”土生土长的靖边人任天浩回忆道。
是靖边县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吗?更不是。仅2010年、2011年、2012年三年,靖边县县级财政教育资金投入就分别达到了3.34亿元、5.54亿元和7.46亿元,三年间的投入之和约等于该县2012年全年的地方财政收入。这样的投资力度,不可谓不大。
是靖边县相关部门没有意识到一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中的重要性吗?也不是。从2010年至今,靖边县先后引进重点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上百人,公开招考老师逾500人,累计培训校长、教师上万人次。并制定了一系列“惠师”政策,如兴建教师公寓楼,实施教师周转房建设项目,为农村教师增加每人每月200元生活补贴和200元交通补贴,在落实国家规定的教师基本工资提高10%政策的基础上,又将绩效工资提高了10%,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也就是说,靖边县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是靖边县对教育存在问题的认识不够、准备不足吗?似乎这也不是问题的症结。据了解,靖边县相关部门为迎接“入学潮”,做了充分的准备,除继续严格执行按片区就近入学、网上报名、网上填报志愿、网上录取的政策之外,还出台例如同一居住地址原则上不能有两个孩子进入相同学校、将中学暂时闲置的教室用来设置小学教学班等很多“土办法”,力求最大限度地分配蜂拥而至较去年暴增三分之一的学生。
但所有努力最终的效果还是差强人意。
“造成学位和师资无法匹配需求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人数特别是非靖边户籍学生人数持续不断快速增长。”郝学利一语道破造成目前靖边教育最大问题的原因,目前,在靖边县中小学、幼儿园当中,非靖边户籍学生人数共计17883人。其中,幼儿园4494人、小学9517人、初中2906人、高中966人。这些学生来自吴堡、绥德、子洲以及延安市的一些县区。靖边县每年为这些学生所承担的固定经费投入,如保教教辅补助、教师工资等就超过了7500万元,其他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还未计算在内。
面对压力,靖边县没有退缩畏难。9月下旬,靖边县委书记刘维平在调研全县教育时,对城区新增两所小学的建设任务提出了明确目标,要求在2016年秋季开学之前,在靖边县城的河东、河西各建成一所小学,以解决小学学位不足的问题。
“不管是不是本地户籍,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接受教育,是国家政策的刚性要求和家长孩子的刚性需求,不管这些孩子是出于什么原因来到靖边求学,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把他们上学的问题解决好。这是全县上下的共识和决心。”郝学利说。
本文地址:https://zhpi.jsntrg.cn/309484417148.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友情链接